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NEWS BULLETIN

当代的意义:合而立——石齐的艺术

作者:奚耀艺  时间:2015-10-20 17:20:46

奚耀艺

    潘天寿在《中国绘画史》卷末结束语最后两段文字中写到:
“原来东方绘画之基础,在哲理;西方绘画之基础,在科学;根本处相反之方向,而各有其极则。秉雍氏1之言,固为叙述东西绘画异点之所在,实为赞喜双方各有终极之好果,供献于吾人之眼前,而不同其致耳。若徒眩中西折中以为新奇;或西方之倾向东方,东方之倾向西方,以为荣幸;均足以损害两方之特点与艺术之本意,未识现时研究此问题者以为然否?


此后之世界交通日见便利,东西学术之相互混合融化诚不可以意想推测;只可待诸异日之自然变化耳。” 2


可以看出:潘氏在他一生的绘画创作中,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3的观点,自有其坚定的理论基础,他也亲身实践了,并达到了中国文人画的辉煌。然而,他对其以后的艺术发展却不敢妄加断想。但是,书本的最后一段,也就是这句八十年前写成的短短文字,他为艺术的发展却作了开放式的叙述:随着今后世界广泛便捷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只能待世界的自然变化而变化了!


时至今日,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科技和文明的进步,已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每一个心胸博大的艺术家必然要创造和选择当代的艺术语言去表现自己所认识的新世界。无论谁创造的先进文化、先进科技,已归全人类社会所共有。今日之中国,已是世界之中国。中国现代绘画发展至今,简单地再谈东西方的融合或传统创新,已无甚必要。


西方现代绘画自它诞生之日起,即冠以“破坏”的名义存于世。上溯一个世纪前至今的艺术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破坏——创造——样式化——再破坏——再创造”的多次反复过程。在中国现代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其主流并没有同步世界,及时体验到“现代”的意义。至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新潮美术兴起,才在各个画种领域迅速蔓延,仿效已过时数十年的西方现代艺术,对传统的“破坏”比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代美术,对于画家的要求提高到了相当的高度,他不仅要通晓本民族的文化,还要掌握异域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仅要知道世界文化的历史,还要了解当今世界文化的发展。今天,当“传统”已被“破坏”得支离破碎时,人类一切学问的大“合”,且为创造者服务,更具有发展的意义。因此,一件优秀当代艺术作品的诞生,必定带上时代的烙印,又必然是画家创作思想、人文精神、艺术修养大融合的产物。古今中外艺术思想的大融“合”,才能在作品中真正建“立”起当代艺术精神的意义。


“合”,非“大杂烩”,乃是有取舍的“综合”、“复合”之统一。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等一批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就引入了西方绘画的观察方法、造型技巧,把中国绘画带上了“中洋结合”或“中西调和”的道路,改良或折中了中国的传统绘画,他们是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先驱者,也是铺垫石。但他们的“合”,仅停留在画面表现的技法技巧或其它的某个层面上。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石齐走的是一条“大合”之路,这不是画家本人的伟大,或比他的师辈们高明,而是我们这个开放时代的伟大!他幸运,他可以自由自己的学术思想、创造新的理念,同时可以融合前人的成就。


在石齐的同一幅绘画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水墨的大写意,看到了印象派的光与色,看到了画面局部的细微描写,看到了造型的变形元素,它们和谐而统一地集合在画幅之间,构成了石齐独有的绘画面貌。


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长期处于自闭的状态,这与中国社会的封闭发展是密切相关的,政治理想的丧失和精神生活的消极,使得文人墨客只能以笔戏、墨戏的方式来宣泄心情,或寄物明志,文人画就成为士大夫阶层精神调剂和玩味的产物。


跳出传统文人画狭隘的圈子而进入到大美术的广阔空间,正是当代有作为画家的时代责任,石齐正是这样一个肩负使命感,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的艺术家,并把他的艺术赋予了当代性。


在中外绘画史中,所有一流的大家,均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当代性、前瞻性。人体解剖、透视原理的运用,使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是;开创光与色的独立表现,使得印象派的莫奈是;摆脱绘画再现现实的观念,使的现代绘画之父塞尚是;多视角、多空间的立体几何构成画面的新秩序,又使得毕加索也是。中国明清时纵情真山真水的石涛是、笔墨境界直抒傲岸胸臆的八大是,以及发掘民间绘画天真烂漫的齐白石是,意象雄浑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黄宾虹也是。同样,今天石齐的“大合”美术,再次把传统带入了当代。
“勇敢革新者,常争议四起。”正是艺术的当代性、前瞻性出现时,人们习惯性审美的反应。同时,作者的创作思想也可以在“争议”中,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


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领悟,石齐在上世纪70年代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并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大智者永不会满足已有的成绩,必定会适应大时代发展的潮流,开拓更大的新格局。石齐主张的“具象”、“印象”、“抽象”三象并举,正是其从传统的水墨程式中解脱出来,开辟了整体而多元化视觉表现方法的实践,也是“大合”美术的体现,具有独创性的意义。
在石齐的绘画中,“大合”观又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方面,象征性的语言、写实性的语言、意象性的语言、表现性的语言,它们能在同一画面中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并形成统一的格局。


如《打粮图》、《辉光无限》、《女娲补天》、《颐和园长廊》等作品,壁画般构图的大视觉效果、多彩绚丽的宏阔场面,以及风致优雅的抒情表现,在这里,变幻、交错、融汇,构成了激情洋溢、视觉“大合”的色彩交响乐。


石齐是一位开放型的艺术家,对文学、音乐、建筑、体育等等其它学科的研究,又使他具备了学问的“大合”,在作品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人文情怀,如《凌云志(女骑警)》、《大连造船厂》、《乔家大院》等,又使得他的作品充满着时代的朝气与阳光。
 
石齐是一位探索型的当代中国画家,在他的绘画语言中,坚持追求艺术观的多样性、风格的多样性、形式表现的多样性,使得画面的境界博大、开放、变化和多元。石齐的艺术、石齐的精神世界和无穷尽的现实物质世界同样丰富多彩、变化多姿!

 


全方位的纵横交错、横纵磨合,是当代“大合”美术观的体现,也是石齐艺术的特征。中国的传统文化修养、道德情感,又使石齐的艺术在“大合”中取舍,而得到统一。


通向艺术成功的道路有千万条,有“大道”,也有“小道”。“大道”直接指向艺术的高峰,“小道”方向曲直,可能有弯路,甚至有回头路,而石齐无疑是一条方向明确的“大道”开辟者。他会为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弘扬人性之美好,而不断探索未来,不断跨步前进!


“艺事相通,工具技法随时更替、交错,情之所至,古今中外必相拥抱”——吴老先生也是这样说啊!4
 
注释:
4            Laurence Binyon,今译劳伦斯·比尼恩(1869-1943),   英国诗人、剧作家、艺术史家。曾担任英国博物馆东方图片及绘画分部(The Oriental Sub-department of Prints and Drawings)主任。
5            潘天寿著《中国绘画史》293页,团结出版社2006年1月。《中国绘画史》写成于1926年,潘氏时年30岁,1935年此书被列为“大学丛书”,成为“轰动全国”的经典名作。
6            卢忻编著《中国名画家全集—潘天寿》20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吴冠中《国学”“国画”“国×”》,新民晚报2006年10月15日。
 

全部作品石齐作品精选Selected Wor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