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物化(张尤亮)

2016-01-19 13:45:50

 

绘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担当了记录与精神承载的作用,油画是西方流传到中国的画种,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人就应该画国画的说法,其实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命题,画种和媒介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何种媒介向外流露了什么信息,东方人同样可以驾轻就熟油画,就像今天没有人会责备知名摄影师,评论他使用的工具是西方引进的照相机一样,抛去媒介的问题,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艺术家的“视点”和“取向”的问题。

初观孙凡清女士的作品,似乎让我们很难下定义为何门何派,正如她自己文章中提到的潜意识,作品呈现着心理的抽象意味,如放在现代主义“点线面”的框架下,显然不合适,用蒙德里安的从现实具象中抽离,似乎也不准确,但又不同波洛克宣泄的力度表现,当我们站在画作面前,能强烈感受到,这不仅仅是画面经营位置的抽象语言,它近乎于生命的凝结和对自我精神剖析的抽离,从画面形式语言角度来看,是艺术家心灵世界的物化表现,它更接近抽象表现主义,但我想进一步说明的是,它是将自己的精神世界提炼于布面之上,将自己的生命情感表现于画面之上,不重视作画的行为,更多在于内心世界的释放。

  混沌的自然气场,敏感孤独的征兆,别于他人独立的感受,对生命犀利的角度,对生与死的体悟,甚至是自身与外界的未知和恐慌,一个方块,螺旋状的漩涡,“气”化的生命体,正是对本性的自我观照。含蓄的笔触,善感的色调,那些具体的物像仿佛承载不了她内心天生与之俱来的生命情感。她不在乎画应该是什么样子,她的“混沌涂抹”让画面变成了承受她行为的载体,经营少,表达多,创作是即兴的,无意识中被潜意识支配,自发的生长出来,具备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孙凡清的油画作品,早已摆脱画面布局的形式意味的层次,她是用生命在作画,试图抛开一切惯性的枷锁,挑战障碍,让自己的内心凝练于画布上。

  忠实于内心,面对浮躁,调柔内心,视而不见,随境转心,是艺术家最难能可贵的品质,对艺术流派的不趋从,也正是艺术作品的魅力和价值.对生命的神秘体验,这样的“大胆图像”自发性、潜意识绘画,具备无限时空的波动以及内在的宁静力量,直通人性.

更多+简介
    进修于北京画院 受业于著名画家石齐先生 北京西城区美术家协会理事 2011年 “幻化与现实”油画个展 北京 2011年 “心象无形” 意识绘画展 北京 2012年 潜意识系列油画入选英国萨奇画廊百人百日巡展 2013年  油画“镜像”参展由北京文联举办的“具象精神”中国梦油画展 2013年 潜意识当代水墨作品 参加澳门国际艺术双年展 2014年 5月“窗”系列油画作品参展博宝第三届青年油画展 2014年 9月 潜意识水墨作品参加中国国际艺术博览会 2015年 4月 参加“由于今”中国国家画院国展中心中国当代水墨邀请展 2015年6月 参加“年轮的记忆”北京时代美术馆当代水墨画展 2015年9月 北京文联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中国水墨画展 2015年12月 “峥嵘岁震古烁金”华侨艺术当代名家书画巡展